AI时代的电力博弈,如何理解中国的新型电力系统?

行业洞察 · 实践沉淀 · 持续进化

AI时代的电力博弈,如何理解中国的新型电力系统?

2025-09-25 01:29
admin

电力系统的 “供需革命”:从 “被动平衡” 到 “智能响应”

电力的本质是 “瞬时平衡”—— 发多少电,就得用多少电,这一特性决定了电力系统始终围绕 “供需匹配” 不断迭代。在传统模式中,电厂按计划发电,电网负责传输,用户被动用电,这套体系在新能源占比低的时代尚能运转。但如今,西部风电、光伏受天气影响出力忽高忽低,东部 AI 算力中心、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用电需求瞬时激增,传统 “被动调度” 已难以为继。

博联智电创始人张海瑞,凭借十余年电力系统经验及华为 2012 实验室的技术积淀,敏锐捕捉到这一变革需求。他指出,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,是从 “低频、大颗粒度” 的传统管理,转向 “高频、小颗粒度” 的智能调控。以博联智电的实践为例,在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的分布式光伏项目中,团队通过 “网联设备 + 管理软件” 的组合方案,将分散的光伏资源聚合管控,实时采集每一个光伏组件的发电数据,借助 AI 算法提前预判出力波动,联动储能设备实现柔性调节,让原本不稳定的新能源发电,转化为可可靠供给的电力资源。而在上海电气零碳园区建设中,博联智电更是构建了 “源网荷储一体化” 系统,将园区内光伏、储能、工厂负荷全部纳入数字化管理,通过高频数据采集与智能调度,实现绿电优先自用、余电储放、电网补能的高效循环,既降低了园区用电成本,又缓解了电网调节压力。

这种变革的底层逻辑,恰似 “电力版云计算”—— 正如云计算通过虚拟化技术整合算力资源,新型电力系统也需通过技术手段打破 “发、输、配、用” 各环节的信息壁垒。博联智电研发的智能电表、智能断路器等网联设备,如同电力系统的 “神经末梢”,不仅能实现毫秒级数据采集,更能通过虚拟总线连接成网,让原本孤立的电力设备形成协同。这种 “配电 + 软件” 的模式,就像传统手机向智能手机的跨越,部署方式不变,却能实现智慧能源管理、微电网调控等多元功能,为电力系统的 “智能响应” 奠定了硬件基础。

全球电力市场的 “差异镜像”:中国模式的独特价值

当欧洲、北美频繁遭遇大规模停电 ——2025 年 4 月西班牙大停电事件,因高比例太阳能出力骤降、调度处置不当,导致西班牙与葡萄牙全境断电;当欧美家庭用电成本是中国的两倍以上,工业用电因电价波动面临停产风险,中外电力系统的差异愈发凸显。张海瑞认为,这种差异的根源,在于发展优先级的不同:中国始终将 “安全可靠” 置于首位,而欧美更侧重经济性,这也造就了中国新型电力系统的独特优势。

中国电力资源 “西多东少” 的逆向分布,倒逼出全球领先的特高压电网 —— 这张 “电力高速公路” 能跨区域大规模调配能源,如同为电网装上 “应急通道”,在极端天气或供需失衡时保障供电稳定。博联智电在参与海外项目时,深刻体会到这种优势的价值:在非洲、东南亚地区,当地电网薄弱、发电资源匮乏,电力供应时常中断,博联智电将中国 “强电网 + 智能调度” 的经验输出,通过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、部署储能系统及网联设备,帮助当地实现 24 小时稳定供电,更将用电成本降低 40%;而在欧洲,面对俄乌冲突后飙升的电价,博联智电的 “绿电 + 储能 + 智能管理” 方案成为破局关键 —— 在德国某汽车零部件厂项目中,团队搭建 10MW 光伏电站与 5MWh 储能电站,通过电价响应系统,在电网电价高时自动切换 “光伏 + 储能” 供电,电价低时则从电网购电并为储能充电,最终为工厂降低 25% 用电成本,还收获了当地绿色能源补贴。

这种全球视野下的对比,更凸显出中国新型电力系统的 “兼容性”—— 既保留了大电网的安全底色,又通过市场化改革逐步提升灵活性。正如张海瑞所言,中国电网结构领先全球,而欧美市场化程度更高,中国正取两者之长,在 “安全” 与 “经济” 之间找到平衡,这也为博联智电等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技术落地空间。

三阶段演进:中国电力的 “迭代密码” 与博联的技术同行

中国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,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历经三阶段的有序演进,博联智电的技术布局也始终与这一进程同频共振。

2000-2010 年,是中国电力 “以源为中心” 的阶段。彼时社会普遍缺电,核心任务是建设大型电源点并通过高压电网输送至用电端,如三峡水电、山西内蒙火电的跨区域调配。这一时期,电力系统的核心需求是 “精准预测负荷”,博联智电的技术雏形便围绕这一需求展开,为电厂提供负荷预测系统,避免发电浪费,助力缓解 “缺电” 困境。

2010-2020 年,进入 “以网为中心” 的阶段。随着供电紧张局面改善,新能源发展成为重点,西部大规模集中式风光基地纷纷落地。但新能源的波动性给电网带来新挑战,博联智电随之将技术重心转向 “新能源并网调度”,通过研发高频数据采集设备与调节算法,解决风电、光伏接入电网的稳定性问题,让绿色电力能安全融入传统电网。

2020 年至今,“以荷为中心” 的阶段正式开启。用户侧需求愈发多样化,新能源车、数据中心、零碳园区等新场景涌现,“源网荷储一体化” 成为核心方向。博联智电顺势推出 “虚拟电力专家” 系统,通过 AI 赋能,实现对园区、家庭等中小电力用户的实时监测与管理 —— 从过去对大电厂、大电网的集中调度,转向对海量中小系统的精准管控。这种转变,恰是新型电力系统 “以人为本” 的体现:不再是 “电网供什么,用户用什么”,而是 “用户需要什么,系统调配什么”,通过绿电直连、微电网、虚拟电厂等方案,让电力使用更绿色、更高效。

2025 年出台的 “136 号文”,更是为这一阶段注入新动力。文件取消新能源强制配储要求,推动储能市场化,这意味着新能源的价值评估标准从单一 “度电成本”,转向 “度电成本 + 调控管理 + 市场供需” 的综合考量。博联智电迅速响应政策导向,优化 “共享储能” 模式,将多个新能源电站的储能资源整合,通过统一调度满足电网调节需求,既降低单个电站的投资成本,又提升储能资源利用率,目前已在甘肃、新疆等新能源富集地区落地多个项目。

技术突围:高频、实时、智能化的 “电力新基建”

新型电力系统的落地,离不开硬核技术的支撑。与传统电力系统以同步发电机为核心的机电控制不同,新型电力系统以高比例新能源下的电力电子设备为核心,其变化速度更快、单元规模更小 —— 一朵云飘过可能导致光伏出力骤降,一个充电站集中充电可能引发用电负荷飙升,这些高频波动,对技术提出了 “更快、更准、更智能” 的要求。

博联智电从 “数据采集 - 算法分析 - 控制执行” 全链条突破技术瓶颈。在数据采集层面,研发的边缘计算网关采样频率达 1 秒 / 次,比传统设备快 10 倍,能实时捕捉电压、电流、功率等细微变化;在算法层面,“多能互补调度算法” 可同时处理光伏、风电、储能、负荷等几十种变量,计算速度领先行业 30%,能提前 15 分钟预判供需波动;在控制层面,智能断路器可在 200 毫秒内完成故障切除,避免小故障扩大为大停电。

这种技术实力,在极端场景下更显价值。此前河南某风电场遭遇强阵风,风速瞬间从 8m/s 升至 15m/s,风机出力骤增 40%,博联智电的系统在 1 秒内监测到异常,通过算法调整储能充电功率,联动电网削减其他负荷,最终未对电网造成任何冲击。正如张海瑞所说,新型电力系统的技术竞争,本质是 “响应速度” 与 “管理颗粒度” 的竞争,而博联智电的核心优势,正是将 “高频、实时、智能化” 融入每一个技术细节。

面向未来,随着 AI 与电力系统的深度融合,博联智电正探索 “自主运行” 的电力生态 —— 系统能自动感知供需变化,自动调整发电、储能、用电策略,甚至自动参与电网交易,实现 “无人值守” 的智能运行。目前,团队已组建专业 AI 算法团队,每年投入营收 15% 用于研发,计划在 2026 年推出相关原型系统,推动新型电力系统迈入 “自主化” 新阶段。

从传统电网到新型电力系统,中国电力的变革不仅是能源结构的调整,更是技术范式的重构。在这场变革中,博联智电始终以 “解决行业痛点” 为初心,用网联设备打破信息壁垒,用 AI 算法优化资源配置,用全球化实践验证中国方案的价值。未来,随着源网荷储协同的深化、市场化机制的完善,中国新型电力系统必将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标杆,而博联智电也将继续以技术为刃,在电力变革的浪潮中,为 “安全、可靠、绿色、高效” 的电力未来持续突围。

感谢您的阅读

欢迎与我们探讨更多行业落地方式,共同推动技术创新与实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