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靠 AI 副业月入过万”,如今打开社交平台,这类标题总能轻易抓住眼球。可真要扎进去试试就知道,多数时候,这不过是一场看得见摸不着的想象。
不知从何时起,“AI” 成了副业领域的 “镀金标签”—— 仿佛只要和 AI 沾边,普通兼职就能摇身变成 “高薪风口”。基础款的 AI 写作,被吹成 “1 小时赚 200+,人人都能做”;稍进阶的 AI 设计、方案撰写,直接绑定 “月入过万不是梦”;更玄乎的 AI 视频生产、AI 玩偶吃播,动辄拿 “10 万 + 点赞爆款”“零经验当博主” 说事儿,连 AI 店铺都被包装成 “躺着赚钱的财富密码”。
但现实从不会跟着营销话术走。这些看似轻松的 AI 副业,大多是为了卖课编造的噱头。当代人想多赚点钱的迫切,加上对 AI 技术的一知半解,正好给了培训机构、网红主播可乘之机。可随着 AI 慢慢褪去 “神秘外衣”,技术越来越普及,大家也渐渐看清:AI 副业根本不是 “一本万利”,那些让人眼热的暴富故事背后,藏的全是利益算计。
AI 副业没那么好做:占卜、设计、写作各有各的难
现在市面上的 AI 副业花样不少,归归类,其实也就几类常见方向,但每一类想做好都不容易。
先说玄学类,AI 占卜,尤其是塔罗牌占卜,算是最早火起来的 AI 副业赛道。
AI 刚火的时候,用大模型算卦、占卜就是互联网上的流量黑马,直接带火了 “AI 占卜” 这个概念。后来各大模型应用也跟着凑热闹,比如 Kimi 推出了塔罗师会话功能,甚至还出现了 Quin 这样专门做算命的 AI 模型 —— 门槛一降再降,就算是对占卜一窍不通的小白,靠 AI 也能 “装” 成占卜师。
按理说,AI 能直接对话,为啥还要找真人?其实很简单:比起冷冰冰的 AI,真人占卜师更有温度,互动感更强;但比起专业占卜师,靠 AI 辅助的新人收费更低、人数更多,刚好在 “性价比” 和 “体验感” 之间找了个平衡,这门生意才算能做。翻小红书、抖音,总能看到不少新手塔罗师发自己用 AI 学解牌的视频引流,评论区里,求 “有偿占卜” 的人也真不少。
再看娱乐消费类,比如 AI 贴纸、AI 头像、AI 表情包设计,主打的就是 “投入少、交付快”。
这类副业操作确实简单:客户给点素材,或者说清楚想要的风格、关键词,用市面上随便一个大模型工具,很快就能出成品。像 AI 定制头像、表情包这种虚拟产品,线上就能交易,流程很直接。卖家一般在社交账号上接单,定价也灵活:普通款 9.9 元起,要是客户要特定艺术风格、二次元风格,或者高端定制款,能卖到 99 元以上。
就算是贴纸这种实体商品,门槛也不高。《天下网商》之前调查过,网店卖的贴纸,成本大多在 0.5 到 0.9 元之间,义乌那边有大批小作坊能接小批量代工。去淘宝、抖音电商上逛一圈就会发现,有些成立两三年、粉丝还不到一千的 AI 贴纸小店,居然能做出售价 10-15 元的爆款 —— 前段时间火过的 AI “外国山海经” 贴纸,销量都好几万,利润空间确实大。
最后是实用类副业,像 AI 文案写作、AI 翻译、AI 方案撰写、AI 视频制作,技术含量比前两类稍高些。
打开 BOSS 直聘、前程无忧这些招聘平台,搜 “AI 兼职”,能跳出一大堆 AI 文案、AI 设计、AI 小红书编辑的岗位。这些岗位要求都差不多,基本就是按甲方需求、提示词用 AI 生成内容。就连以前门槛不低的词曲创作、视频编导、营销方案策划,现在也有了 AI 相关的兼职。
这类副业的优点是 “规范”:上游对接的是公关公司、广告代理或者 MCN 机构,需求相对稳定。但要说 “暴富”,那真是想多了 ——AI 写作单篇付费大多 20-50 元,AI 方案、AI 视频一次也就 100-200 元,和传统兼职没多大区别。
把这三类副业放一起看,能发现不少共同点:
一方面,技术含量都不高。说是 AI 副业,用到的 AI 技术其实很有限。好处是让更多人能靠 AI 赚点零花钱,但坏处也明显:门槛低意味着谁都能来分一杯羹,竞争越来越激烈,供需关系早就失衡了。
另一方面,大多只能 “赚点小钱”。和网上吹的 “暴富故事” 比,这些副业和传统的写作、设计兼职没本质区别。之所以被捧成 “新时代致富路”,除了流量算法推波助澜,更多是有人在背后 “刻意操纵”—— 这里面的套路,大家真得提个醒。
热闹背后的真相:“造富传说” 其实是卖课话术
理想和现实差这么多,背后藏着两个被忽视的问题,还有一个更让人警惕的 “陷阱”。
第一个问题是需求被夸大了。
不可否认,AI 文案、AI 视频、AI 方案确实有市场需求,但现在这个赛道正朝着 “专业化、规范化” 走 —— 大企业、大平台都在自己搭 AI 工具、建 AI 团队,留给普通人的空间越来越小。
就说 AI 营销内容这块,头部广告公司、营销机构都在开发 AI Agent(智能代理),专门做轻量级内容创作,就是为了少用人、提效率。比如钛动科技的 AI Agent Navos,能覆盖整个营销链路,还能自动生成跨平台、跨地区的爆款内容 —— 人家自己有工具了,还会找兼职做吗?
第二个问题是准入门槛被轻视了。
前面说过,AI 占卜、写作、设计这些副业门槛低,看似给了更多人机会,但副作用也很明显:做出来的东西质量参差不齐,口碑褒贬不一。
比如 AI 塔罗占卜,社交平台上满是吐槽:“可信度忽高忽低”“答案总重复”“不如专业占卜师会聊”;AI 写作、AI 设计更是同质化严重 —— 甲方对内容要求高的,不敢找兼职 AI 写手;要求低的,又有太多人抢着做,最后只能陷入 “低价竞争” 的恶性循环。
而最让人担心的是,这种 “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” 的落差,正在放大大家的焦虑—— 很多人想 “更好地掌控 AI”,刚好给了 AI 培训机构可乘之机。
其实现在市面上那些包装得花里胡哨的 AI 副业案例,最终目的都是 “卖课”。而且这些机构不分人群,不管是 90 后、00 后年轻人,还是中老年人,都能成为他们的目标,只不过引流平台、话术不一样而已。
对年轻人,他们主要在直播间、短视频、公众号引流,话术里全是 “焦虑感”:“用 AI 月赚 XX,跑赢同龄人”“00 后都靠 AI 赚钱了,你还不会?”;对中老年人,就盯着百度、抖音、西瓜视频这些平台,话术更夸张,专挑 “高收益” 说:“63 岁大爷靠 AI 赚 XX”“初中学历大叔月入过万”。
课程包装也没什么新意,但对中老年人会更 “贴心”:用大字体、多图片排版,反复强调 “零基础能学”“培训时间短”“限时优惠”—— 精准抓住中老年人看重性价比的特点。
就像北京有家 2024 年才成立的教育机构,在百度、西瓜视频投了好多广告,专门拉中老年人。你加了他们 “培训导师” 的微信,对方先给你发一堆 “身份证明”:“清北博士”“10 年自媒体大咖”,先让你信他;然后再推课程,说 “4 天教你 AI 秘籍”“包教包会”“45 岁以上也能学”,就等着你来买单。
说起来,这场景其实一点不新鲜。从早年的自媒体、主播风口,到后来的 VR/AR,再到现在的 AI,每次有新潮流起来,最先赚到钱的总是卖课的。
为啥?因为卖课太 “划算” 了:边际成本低、不用花太多时间、门槛也不高,但传播快、利润高,最适合 “快速变现”。说到底,这些 AI 培训机构就是利用 “信息差”—— 你不懂 AI,他懂,他就先收割一波。再加上面对新事物,人总容易有 “错失恐惧”(FOMO):怕被淘汰、怕赶不上风口,一焦虑就容易冲动下单买课。
但这种 “靠信息差赚钱” 的机会,从来都不长久。现在 AI 已经火了一阵,技术越来越普及,大家对 AI 的了解也多了,信息差慢慢没了,鉴别能力也在提高 —— 那些靠编故事卖课的机构,日子只会越来越不好过。
而对还想靠 AI 副业赚钱的普通人来说,这种变化既是机会也是挑战:好的一面是,市场会越来越规范,那些不靠谱的玩法会被淘汰;但坏的一面是,AI 副业的门槛会慢慢提高,只有真正懂技术、有能力的人,才能吃到 AI 的红利。